欢迎访问课件基地!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赛德克·巴莱》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影片,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动员两万人参与拍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

赛德克·巴莱,台湾赛德克族语,意为真正的人。

大陆154分钟版,结构紧凑,节奏流畅,就像片中的赛德克族人一样,浑身都是健美的肌肉,无一丝赘肉。这么长的片子,却无一处尿点,害得我这个因经常久坐电脑前而肾虚的家伙,从中途起就开始痛苦地憋尿,直到片子结束,被深深震憾的我仍然强忍着汹涌的尿意,坚持看完片尾的演职人员表,以这种微不足道的方式表达我对成就本片的所有人员的敬意!

全片没有一处尿点,却有太多的泪点和沸点,在雾社事件过后,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泪点与沸点并发的时候了,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既不想错过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又害怕漏过字幕,眼睛和脑子都忙不过来,血管里的血几番沸腾奔涌,而泪水肆虐横溢~

片子制作精良,画面美,音乐美,场面宏大,台词精炼,而最令我震憾的是影片中充溢的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血性!以致观影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血液在血管中奔涌的声音~

走出影院,脑中回荡的是《赛德克.巴莱》中那震憾心灵的音乐与歌唱,以及那些点燃血管中的鲜血的台词:真正的人可以牺牲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野蛮的骄傲!这一战之后,我们要选择的不是怎样活着,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不自由,勿宁死!人类社会的"文明",总是以最不文明的方式在推进。原住民们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习俗,放弃自己的信仰,沦为"文明"或所谓"文明人"的奴隶。当对资源的掠夺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文明"的倾销又是以一种奴役的方式在推进,那么"野蛮"的反抗就势在必行。

原住民们以猎_、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对抗飞机、机枪、大炮甚至毒气弹,这是怎样惨烈的战争?而赛德克妇女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无后顾之忧,也为了给他们省下不多的食物,纷纷先行上吊自缢;残存的男人们则在脸孔纹上赛德克图腾,誓死抵抗、宁死不屈,这又是怎样悲壮而极致的倔犟与骄傲?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有些人的价值观中或许是愚蠢的,而在我看来,这种骁勇与血性正是人性中最可贵的一点价值。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正是在于有了比"活着"更重要的追求。只有人类,才会产生这样的意识:宁可选择惨烈地站着死去,也不愿苟且地跪着活着!这种对生命的尊严和质感的独特追求,不仅是塞德克族人的,也不仅是中国人的,而应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特性!

去看片之前,先在网上搜索资料了解和预习有关本片的历史背景,也顺便浏览了部分网友的评论。有网友批评说本片价值观混乱,赛德克族人的血腥杀戮、对生命的不尊重叫人反感。

但我看完全片,虽然也觉得有些镜头的确血腥,尤其是对妇孺儿童的杀戮更是挑战观众的底限,但仔细一想,历史上有哪一场战争哪一支军队做到了对敌方弱小生命的尊重与保护?在以命相搏的战场,人类很容易回归最原始的动物本性,影片不避讳不掩饰地展现了人性中最野蛮的"动物本能"~

而"文明"并没有与"野蛮"截然相反,反而异曲同工!片中"文明人"所推行的所谓"文明",就是在给原住民孩子教授文化的同时也用耳光让他们学会驯服;在剥夺原住民旧有的生活习俗之时却不给予起码的生活保障和平等尊重,原住民辛劳工作却没有报酬,一根木头的外皮完损无缺,比一个原住民的生命更重要,而原住民的女人沧为"文明"的统治者的性_!要让本就血勇的原住民接受这样野蛮的"伪文明",又怎能不遭遇血战到底誓死不降的反抗?当一遭遇被奴役的原住民的反抗,"文明人"们那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被彻底揭下,暴露出本来的丑陋与卑劣:日本人对付这些并不掌握现代先进武器的."野蛮人",居然动用了飞机空投生化武器!这才是最勿庸置疑的最极致的野蛮!

原住民的部落之间也有为了争夺资源而爆发的血腥杀戮,但这就和大自然中所有的动物间的厮杀一样,大家至少沿用的是同一种大家都能认可并接受的法则,这种统一法则有一种原始的平等,能达成一种原始的和谐共处,虽然野蛮,但并不会对每个部落带来毁灭的危机--并不是只有肉体的消亡才叫毁灭,有一种毁灭是文化上的毁灭,精神上的驯服。赛德克人最终选择的是宁可肉体上被毁灭,但却要为自己精神上的永生--回归祖灵--而战!他们不是不知道结局会是死亡甚至灭族,也不是不惧怕死亡,只是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有比活着更重要、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

当他们拿起武器,决定"出草",就已明白了结局的不可避免,所以领头的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会说--这一战之后,我们将不再考虑怎样活着,而是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于是,女人们先行自尽,男人们则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有一种死亡是永生--谁能说在这样的"毁灭"背后,不存在一股永生的精神力量呢?

而人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有时候是很容易模糊不清的。比如莫那鲁道的死敌、屯巴拉社头目铁木·瓦力斯和他的族人,他们对日本人的统治骨子里是反感和憎恨的,可是日本巡警小岛个人表现出的和善以及殖民统治中温情的一面,让他们困惑,他们几经挣扎,最终因为个人意识的局限和环境时机的逼迫,让他们沦为了帮助日本人剿灭自己同胞的帮凶~

本片还让我印象深刻、叹惋不已的是片中那两个被日本的殖民文化哺乳长大的原住民孩子,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比其他日本巡警更高的学历,并拥有了自己的日本名字,但由于他们的原住民出身,他们仍然低人一等,成为日本人歧视、同胞鄙视的身份最尴尬、心灵最痛苦的一类人。他们的遭遇和结局最为悲惨:他们为两方文化所不容,不能面对双方的逼迫和对结局的悲观认知,他们只能选择先杀了家人再自杀~而死后,他们的灵魂既进不了日本人的神社,也进不了赛德克族人的祖灵~

看至此段,我不由得感叹,人倒底是群居动物,是需要依附于某一个团体或某一种文化才能生存的,一旦不被任何团体和任何文化所接纳,死亡似乎就只能成为最好的且是惟一的选择--

这部影片,对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意义,人类与自然,个体与团体,野蛮与文明,尊严与骄傲,战与和,生与死,做了太多的探讨与思考,为了支持魏德圣,支持《塞德克.巴莱》,也为了能更深入细致地领略本片的内涵,我决定明天和后天再去电影院支持票房,连看三天!明天去时会带上纸笔,记下今天来不及领略和思考的那些亮点,对本篇观后感进行补充和修整。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篇2)

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那就是“赛德克巴莱”,主要是在说在日本统治下的原住民族,因文化、种族的冲突,而引发的“雾社事件”。从他们的奋战过程中,我心中有了许多感触。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族住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但是随着日治时代的来临,他们被强迫改变原本的生活,让头目莫那鲁道非常痛心。赛德克年轻人要求莫那鲁道带领他们反击日本人,于是他们的战争必就此展开。

莫那鲁道明知道这是场必定会输的战役,但还是拼命的反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让祖灵认同的彩虹桥。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他们不愿意让他们的猎场就这样被文明给吞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要羞耻的活着。他们靠着这种意念,前往公学校的运动会血祭祖灵,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民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不只原住民,就连汉人在以前的作为也跟现在差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打打杀杀是不对的,这种用现代角度来批评,是不公平 的。我们应该要反过来思考他们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们即使遇上连自己都心知肚明敌不过的敌人,他们还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换作是你,你办 得到吗?他们把他们的不甘心用实体行动表现了出来,而你又如何呢?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篇3)

好的编导,就是这样和自己所拍的电影,在灵魂上合二为一。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结束,低调的魏和两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主义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基本是属于白费。他不得不耐心解释他拍这电影的内心冲动,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虽然悲壮去死也很感动。

相比《赛德克巴莱》,我认为《与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因为它们给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浑身唯一一个膀胱而不愿动弹,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捣你最愿意看到听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属于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敢败你的胃口,至于《阿凡达》,更是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票房,好莱坞的剧本永远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们说,这个叫专业,是很专业,在电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钱买快乐,天经又地义。

《赛德克巴莱》一方面以磅礴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却不断以各种浓重笔墨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后者绝对是影响票房的,因为善良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崖,魏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里我没看到赛德克们如何砍下日本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是,尸横遍野的场景还是暗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诗才敢这么写,写下英雄或神灵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接受的,却只能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点。

魏挑战公众神经,他不断在影片里抛出同样一个话题:为了祖灵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几乎灭族的代价是不是符合正义?这是对票房的一个冒险挑战,没有什么观众喜欢这来自政治伦理学的挑战,因为这挑战让人不舒服,它没有固定答案,到处是伦理陷阱和计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争论到面红耳赤,仍旧找不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所以那些看客立即将这个话题消解为单纯的抗日,似乎在赶走殖民者这样俗不可耐的革命口号下,一切反思就可以终结。我甚至怀疑,那些愚蠢的提问者,都是官方早就安排好的五毛,因为这样降低大陆观众智商的提问,也只有五毛干得出。

也是由于这对不断纠缠的主题和副主题,导致电影在节奏上无法做到和好莱坞史诗电影一样流畅,因为流畅的前提就是让观众不假思索觉得自己特别爽,但这是一部需要你不断停下来思考的电影,虽然魏头脑里商业的那部分不允许他这么做,但这几年,显然他在艺术上的个人意志战胜了票房上的商业逻辑。

不过也许以上这些评论,对中国抗日题材来说实在有些高渺,荧屏上经年累月的那些混帐抗日影视,真不知是哪些龟孙子带领着哪些灰孙子来演的,还个个演得义愤填膺的,还个个演得智勇双全的,还个个演得胜利凯旋的。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篇4)

今天是《赛德克·巴莱》在内地上映的日子,从去年底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在热烈的期盼着。只是,在他即将上映前的一个月我终究还是通过网络将其观看了。不是不想支持票房,只是怕删减的太多影响了它的完整性,减低了感官性。

对于电影的好坏,我向来无法评定。我总觉得那是专业的人才能去做的鉴定。例如电影的结构、叙述、画质、剪接……这怎么可能是一个普通影迷所能清楚了解的了的。所以,大多数人对于一部电影的喜爱或是感觉平平,更多的是来自这部电影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和体悟。

从侧面的角度看,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对侵略者的反抗;从民族信仰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因为信仰而抛洒的坚贞热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野蛮与所谓文明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人性不可预知的力量……不管你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到了怎样的东西。那群赛德克人都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你眼里他们或许野蛮暴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快乐。

“若明知前方是绝路你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往前吗?”赛德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们却是犹疑的。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太懂得趋利避害,太懂得活着得要学会忍受,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他们比起活着更在乎的是信仰,更在乎的是传承而不仅仅是繁衍。当赛德克的女人为了不拖累男人战斗而选择集体上吊自杀的.时候。那样的勇敢,那样笃定的信念,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心。记得莫那的儿子对自己的妹妹说“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艰难,你们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续赛德克的血脉”。

他明知会死,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战斗到底。生不如死的凉薄或许很少有人能体会到,那时的他们一定深感这凉薄。关于民族关于信仰有太多的感受无法诉说清楚。

“比起无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这是影片后半部分带给我的强烈感受。赛德克人分为很多的部落,当绝大部分的部族都联合起来抵抗日军的时候,却有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仇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族人。赛德克人在河里相互厮杀的那一幕,让人抑制不住的心痛和焦急。恨不能冲进荧幕告诉他“快,将你的刀刺向真正的敌人,不要在这里做无谓的牺牲了。”他们的愚昧来自没有文明的教育,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外敌来袭时最重要的是一致对外,内部的矛盾在灭族的威胁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我想所谓文明并不是指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毕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而生并且他们快乐。文明要带给他们的是思维上的改变和前进,让他们知道在面度问题时这样做或许比那样做的结果更好。然而却总是有人想要用绝对文明的方式铲除异己连根拔起。野蛮和文明间的矛盾,产生于“绝对”。还有太多的细腻感受就不在这里赘述了,相信若去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定会得到很多的触动。我想或许你不要用战争片的绝对要求去看待它,会喜爱它多一点。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赛德克·巴莱》的配乐与电影内容真是相得益彰。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篇5)

原本没想写blog的,没想到影评写着写着就刹不住了。那么,就多聊会儿吧~~

「赛德克-巴莱」很早就听说了,觉得名字有点怪,以为跟「艋舺」是一路的,就一直没动心思看。台湾电影一直有种要么很文艺,要么很写实,要么很残酷的的调调。坦白讲,前两年的「海角七号」居然看到睡着,估计会被很多人鄙视,呵呵……

但是,「赛德克-巴莱」要在大陆上映了,很惊讶!于是乎Google了预告片,意外发现这正是偶滴菜。这部电影是远远超出预期的,预告片通常都会把精华浓缩,之前曾担心会不会没有那么精彩,但没想到整整154分钟,从头至尾都跟随着塞德克人在奔跑。

「赛德克-巴莱」取材于「雾社事件」,和很多电影不同,导演是很中立地反映了赛德克族人的信仰和生活,比如男人必须出草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这一点,我们现在是无法认同的。同时,也没有避讳在雾社事件中,赛德克族人一反不猎取女人小孩首级的习俗,杀害了日本的平民。此外,不同部落之间的争斗,被仇恨蒙了心,由着外族人的挑唆与自己的同胞自相残杀。魏德圣真实而且完整地呈现了_年那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没有掩饰和夸张。

我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塑造了那一群塞德克人的形象,他们之中不仅有血性男儿,也有向往文明怀疑自己的普通人,还有得过且过的族人,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真实而丰满。

如果你的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莫那鲁道的演员选得太棒了,眼神都是那么的犀利!青年时代莫那鲁道出草时的张扬,那种狂傲不羁、俾倪一切的眼神,而在被日本人按在地上时绝望的眼神。而中年时代的莫那鲁道安静时肃杀的眼神,会让人不寒而栗,在决定起事时毅然决然的神情,又让人肃然起敬!

花冈一郎和次郎的演员也非常出彩,他们流着塞德克的血液,却又向往文明的生活,他们对自己本身的怀疑是他们的悲剧。这不是种过错,他们生活在夹缝中,没有任何一方真正认可他们,他们苦无出路,所以他们最好的结局就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铁木瓦力斯属于电影中的'反面人物了,但是他其实也有自己柔软的一面,当他看到马赫坡部落的妇女集体自缢时,他也感受到了震撼,只是最终还是没有敌过内心的仇恨。

巴万,一个从小接受日本教育,内心却充满对塞德克传统的崇拜,最终成长为塞德克战士。

剧中的女性角色不多,特别是国际版中,很多支线都被裁减掉了。马红莫那把两个死的孩子抛入山谷中,那神情让人心碎;而花子和一郎生离死别的那场戏,无声胜有声,让人掬一捧泪。最令人动容的是部落里的妇女为了给战斗的男人们节省粮食,集体自缢的那场戏,令人震撼。特地查了资料,发现这是真事,当年以致于巨大的古树都被压弯了。

导演的镜头功力也很强,很难想象这和导《海角七号》的是同一个导演。镜头语言是那么的不一样,整个战争场景的把握也很到位。有几个印象最深的镜头,一个是在夜晚,莫那鲁道站在月光下,他的狗叼着日军的帽子过来,放下帽子又走了;另一个则是在莫那鲁道背着枪奔跑时,看到光秃秃的树枝上绽放着一朵红色的花。

我非常非常喜欢电影的配乐,很少有电影能让我一边看,一边就觉得这音乐怎么那么好的。主题的solo幻化成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乐器演奏,配合不同的场景。女声独唱的「赛德克-巴莱」,悠悠然的声音,却别有悲凉的味道在其中;我们是听完片尾的「赛德克-巴莱之看见彩虹」才离开的,这首歌放在片尾太合适了,让人能慢慢地舒缓心情……

这是魏德圣积蓄12年力量完成的电影,如果不是自己被深深感动,又怎能拍出如此感动人的电影呢?真正用心的电影,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出来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