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文章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外国小说,书中的人物刻画细腻,令人赏心悦目。那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1
人们始终向往罗曼蒂克式的一见钟情,始终向往柏拉图式的相敬如宾,这些都充满着浪漫的爱意。诚然,婚姻没有爱情就黯淡无光,爱情离开浪漫就失尽色彩。但是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没有执着于营造单纯的浪漫气氛,没有像同时代的小说那样矫揉造作,他将现实同书中的故事完美融合,将门第血脉之差和财富多寡之分的现实考量加入爱情,创造出贴近现实的浪漫爱情,向读者表明历经现实考验的爱情更显弥足珍贵。
奥斯丁对小说人物的设计可谓精益求精,四段姻缘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简和宾利的婚姻简直可被称为理想中的典范。简温淑贤敬,宾利更不失英俊多金。两人爱情之初的相遇就浪漫非常——在梅里顿的舞会上,两人早已暗自倾心,宾利认为“他无法想象还会有比她更美丽的天使。”而简对宾利评价更高“我从没见过这么讨人喜欢的举止”,他们经历了几近平稳的爱情,虽有分离,但短暂的分离只会令双方的感情愈加深厚。因爱而爱的婚姻会更加幸福长久。
作为全文主线,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作者更是不吝笔墨,其间几次起伏,使读者收到一份来自“傲慢与偏见”的极致爱意。
达西早在梅里顿的舞会就对伊丽莎白暗自留意,但面对宾利对伊丽莎白的夸耀,又用不咸不淡的语言掩饰真心,结果却被伊丽莎白听见,打上“傲慢”的印记。伊丽莎白本对达西的英俊心生好感,但听到达西对自己的评价后,对达西产生偏见,陷入“偏见”的泥潭。两人本应一帆风顺的感情因为如此而陷入停滞,但两人心中的情愫如同火山下的熔岩,炙热而猛烈。
随着故事的发展,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使气氛升上高潮,面对伊丽莎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委婉拒绝,达西委屈,气愤,乃至恼怒,但又放不下对伊丽莎白的喜爱。当莉迪亚私奔,酿成的丑闻威胁到贝内特一家,达西知道后,一向重视体面的他竟不顾身份为其善后。也正是如此,让伊丽莎白重新正视对达西的感情,发现两人是如此的情投意合。解决实际问题时展现出的实力,可比花前月下的美好誓言有魅力的多。
当达西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全文所积攒的伏笔和两人之间汹涌的爱情如火山喷发,求婚后的告白更是充满极致的爱意“我也说不准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你的什么神情,听见你的什么言语,便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我是到了不能自拔的时候,才发现爱上了你。”两人的喜结连理构成全书最令人喜悦的美好结局。
奥斯丁没有仅仅停步于对成功感情的描写,同样展现了失败的案例。莉迪亚和夏洛特两人所代表的极端婚恋观,作者则予以否定。夏洛特和愚蠢自负、自高自大的柯林斯先生结婚,就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这代表了纯粹功利的价值观:“金钱收入是家庭的基础,婚姻不过是女子确保温饱的‘保险箱’”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中金钱的作用,现代社会中不乏有“嫁人,就是找个长期饭票”这样的言论,各打各的算盘,看谁获利更多,爱情,一钱不值,婚后大多失望多过希望了。可见现实中将金钱至于爱情之上,哪有没有什么幸福可言?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只剩下枯燥乏味乃至互相折磨而至绝望。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草率的婚姻少美满”,没有经济的维护,这个家庭很快就要濒临解体,“两人不久就情淡爱弛”。与之相反的是简和伊丽莎白的婚事。虽然不论是简和宾利,伊丽莎白和达西,都有相貌和经济原因,但他们都更加注重伴侣的美好品德,实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从而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门第差异。尤其是伊丽莎白对于婚姻则更为冷静理智而不失热情,追逐感情又不失自己的独立人格。在她得知威克姆真面目之前对其抱有好感,但因他没有稳定收入而选择克制自己。对达西更是先拒绝后接受,这充分证明“没有爱情可万万不能结婚。”没有现实做考量也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除了要考虑现实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真实的人品。婚姻作为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必须谨慎地寻求伴侣,不能让表象蒙蔽了双眼。书中伊丽莎白因为威克姆的“风度翩翩”而没看出他的无耻卑劣,却因为达西对她的怠慢而感到不满。但是,正如文中所说“假装谦虚是最虚伪的表现,因为这可能是信口雌黄的开始,又或是拐弯抹角的自我夸奖。”直到最后,威克姆伪善的面具被揭开,真相大白于天下时,伊丽莎白才感到后悔。这进一步说明了“初次印象”的不可靠——由现实地位导致的傲慢和谎言造成的偏见,就足以让人失去理智的判断和客观的立场,它会给人带来错觉甚至误判。
当然,奥斯丁的艺术设计,远远没有止步于对几段婚缘的描写,更是通过对形形色色男女婚姻的描绘,探讨婚姻与现实的平衡。婚姻不仅仅只是关系到个人,那些无知所造成的莽撞婚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不止波及自身。莉迪亚的私奔引发所有相关者的惊恐,若是酿成丑闻,更会影响亲友,甚至会令自己的姐妹找不到体面的归宿。而简和伊丽莎白的美好婚姻,不仅为自己带来幸福,也为姐妹带来机遇和希望。这同样强调婚姻不能只顾自己,更要对家庭,亲友,社会负责。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总有浪漫的瞬间令人心动,但不妨学学伊丽莎白,对婚姻慎重考虑,寻找现实与浪漫之间的平衡。要知道,不是每段婚姻都有“罗曼蒂克式的爱情”那般轰轰烈烈;不是每段感情都像《蝴蝶梦》那样的缠绵绯徊;更不是每对热恋中的有情人都如《飘》那样在动乱中成长。没错,真正的婚姻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一见钟情,它更加需要我们认真严肃得去对待,值得每个人去认真权衡,这可能才是奥斯丁想在书中表达的真正含义吧。
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2
谈起简·奥斯丁的著作《傲慢与偏见》,许多人可能会想到书中无数的舞会、纸牌以及夹杂俏皮话的琐碎闲谈。正如作家伍尔夫所说:“在所有伟大作家当中,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捉住的。”
也正因为此,后世的评论家对《傲慢与偏见》的文学价值众说纷纭。肯定评价诸如埃德蒙·威尔逊,他认为奥斯丁的作品“与莎士比亚一样经久不衰”。而夏洛蒂·勃朗特曾对其大加指责。在1848年夏洛蒂致刘易斯的信中,她质疑道:“没有诗情,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吗?”她认为,《傲慢与偏见》虽然将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刻画地惟妙惟肖,但“涉及人的心灵,还不及涉及人的眼、口、手、足的一半”,“是明智的,现实的,但不可能是伟大的”。
诚如夏洛蒂·勃朗特所言,《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建立在大量豪富名流的宴饮闲谈上,以及对世态极其平静而理性的描写。但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难道真的没有穿透心灵的力量吗?
让我们回到《傲慢与偏见》中浪博恩的那几间宅邸。以班纳特家为主线,奥斯丁描写了各有特色的爱情与婚姻:吉英与彬格莱,伊丽莎白与达西,夏绿蒂·卢卡斯与柯林斯牧师,丽迪雅和韦翰……不过,相对于那些以大量篇幅描绘热烈爱情的小说,本书所强调的是“婚姻关系”,主要是经济需要而非情感需要。故事一开头宣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然而,小说中却有许多情节巧妙地构成了对这一“真理”的讽刺。如书中的班纳特一家,由于班纳特先生的财产只能由男性继承,而他只有五个女儿,因此班纳特家的小姐们只能寄希望于与有财产的绅士成婚。又如地位尊贵的咖苔琳夫人执意要将女儿安娜嫁给外甥达西,以期“把两家的地产合起来”。更不用提有两万英镑嫁妆的彬格莱小姐,对年进一万英镑的达西先生穷追不舍……可以说,作者真正要阐明的“真理”是,这种婚姻需要并不来自“有财产的单身汉”,而属于依附于他们的妇女!
对这一真理的最生动注解,莫过于书中夏绿蒂·卢卡斯和柯林斯牧师的婚姻。卢卡斯小姐时年已二十七岁,相貌平平,已经成了“老处女”,家境又不富裕,想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只能是梦想。而与柯林斯牧师的婚姻,能够为她提供一个“可靠的储藏室”,日后不至于挨冻受饥。因此,聪明睿智的夏绿蒂只能让自己委身于一个头脑死板、虚情假意的丈夫。用书中的话说——“只要不想起柯林斯先生,便真正有了一种非常舒适的气氛。”有趣的是,在妻子舒适宽裕的婚后生活中,所谓“需要娶位太太”的富裕绅士却仿佛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不正是作者奥斯丁对开篇那句“宣称”的莫大讽刺吗?
读《傲慢与偏见》,我仿佛看见在平实而轻快的文字背后,作者简·奥斯丁正用一双宁静如湖的眸子注视这个社会的浮嚣,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她轻轻揭开社会表象华美的帷帐,露出令人震惊的事实:社会中多数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和利益的结合。
由此可见,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非但没有忽视“心灵”的存在,反而对人的心理作了生动的反映。而她并非用热烈的语言给读者以“心的悸动”,而是用利剑般的目光穿透它,跳出个人内心的情感波涛,用力透纸背的文字精准揭示了社会的普遍心理,探索了人性的深处,给人以持久的思想震撼。
《傲慢与偏见》诞生的18世纪末,拿破仑正野心勃勃想要征服欧洲,机器大工厂正隆隆作响。在那个风起云涌、浊浪排空的时代,那些冲锋陷阵,勇于呼唤女性觉醒的开拓者和旗手固不可缺,但如简·奥斯丁这样,用冷静的头脑透视社会人生,并用平和细腻的笔触将其思维成果精准呈现的沉思者,则尤为难得。
物走星移,奥斯丁和她的《傲慢与偏见》已同我们的社会隔开了两百余年的岁月。然而,她理性务实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永不过时,在风云变幻的21世纪,这依然是时代的刚需。新的时代不仅需要开拓创新、叱咤风云的“弄潮儿”,也应当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不求建功立业,不在时代的海涛上拾贝,却如白鸥在大海的上空盘旋,密切注视着波浪的一起一伏。他们用敏锐而理性的头脑滤净时代的喧嚣,审视繁华表象之下的问题所在,避免人类偏离正确航道。他们不是时代的创造者,却是时代的守夜人。
思绪飞扬,我仿佛又见到了宁静的英格兰乡间——这也是简·奥斯丁的家乡。田野旷远,牛羊安详,时间仿佛静止着。田埂上,有一手握纸笔、双眸如湖的女子,久久沉思,将深邃的目光投向无限远方。在她平静的凝视中,一切时代浮华都如尘埃般慢慢沉淀,留下一片高远而碧蓝的天。
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3
伊丽莎白似乎是个很神奇的名字,经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比如,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1.2.3中的可爱又美丽女主角,尊贵的英国女王也是她,还有动漫电影《黑执事》中的可爱任性又有着高超的剑术的女孩。她的出现代标着不凡,代表着独特,代表着一个价值观。
在《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中,我又看到她了,这一次它是善于思考的化身。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总有那些不文明的习惯或者是观念等着改变。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产阶级社会是一次伟大的飞跃,。不好,飞跃得有一点低,一些不好的观念也跟了过来。于是在某个世纪的英国,便在社会上盛行以钱看人,以身份尊卑来决定自己的交往。你若是个穷小子,那没有人愿意向你表示友好。这里的友好是指一颗红彤彤的心热情地对待他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假面面具,可以超乎完美的演绎着不真实的自我。可是,如果有一天你要是不幸,不幸的发了大财,瞬间成为百万富翁,完了,你的社会不得安宁了。每天都会有一大波的人来你家拜访,等着你去回访。走了一波又来一波,有点像“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你就会巴不得有许多你的分身为你分担那些烦人的应酬。虽然在那之前你还是个穷小子的时候,你的屋子门可罗雀。
伊丽莎白就存在于这个社会,她天生聪慧过人,深知这个社会的本性。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但又不愿意失掉自我,便拥有一些小俏皮的天真。一个人一句话,她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想表达什么。“达西先生走到伊丽莎白跟前来,跟她说:‘班纳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趁这个机会来跳一次苏格兰舞?’ 伊丽莎白没有回答他,只是笑了笑。他见她闷声不响,觉得有点儿奇怪,便又问了她一次。‘噢,’她说,‘我早就听见了;可是我一下子拿不准应该怎样回答你。当然,我知道你希望我回答一声'是的'那你就会蔑视我的低级趣味,好让你自己得意一番,只可惜我一向喜欢戳穿人家的诡计,作弄一下那些存心想要蔑视人的人。因此,我决定跟你说,我根本不爱跳苏格兰舞;这一下你可不敢蔑视我了吧。’”
正因为这样上文所述的达西先生有些在意她,不过他想“目前决不要流露出对她有什么爱慕的意思——一点儿形迹也不要流露出来,免得她存非份之想,就此要操纵我达西的终身幸福。”。所以呢,他嫌弃伊丽莎白的出身,他的亲戚所从事的职业。当律师,卖珠宝也被视为不体面的职业 ,纵然那些人都很有道德修养。如果俞伯牙是个贵公子,钟子期是个穷小子,那么在这个社会俞伯牙永远也不会找到自己的知音,那么“高山流水”、“伯牙绝琴”根本不存在。那么王子也根本不会遇到自己的灰姑娘,相遇的机会都没有,纯美的爱情又从何谈来?
再述达西与伊丽莎白,谁叫我们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天生就很明事理长得也貌似天仙。一次次和达西先生的共鸣终于激起了达西先生的爱慕之情。于是他便不动声色的向伊求婚:“我实在没有办法死捱活撑下去了。这怎么行。我的感情也压制不住了。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多么敬慕你,多么爱你。"。伊受到了惊吓,她想不到达西先生那么傲慢的人竟会向自己求婚。不过伊斟酌三番,拒绝了他。“遇到这一类的事情,通常的方式是这样的:人家对你一片好心好意,你即使不能给以同样的报答,也得表示一番感激,我现在就得向你表示谢意。可惜我没有这种感觉。我从来不稀罕你的抬举,何况你抬举我也是十分勉强。我从来不愿意让任何人感到痛苦,纵使惹得别人痛苦,也是根本出于无心,而且我希望很快就会事过境迁。你跟我说,以前你顾虑到种种方面,因此没有能够向我表明你对我的好感,那么,现在经过我这番解释之后,你一定很容易把这种好感克制下来。”达西先生自然是很愤怒,像我这么高贵的人向你求婚居然会被拒绝!“他气得脸色铁青,从五官的每一个部位都看得出他内心的烦恼。”。他悻悻的离开了。好在作者想把他们塑造成相对于那个时代的他人的好人。于是达西先生回家对这件事冥思苦想,最后决定忠于自己的内心,便拾起以前傲慢的面容、偏见的心理,将它们放好,热情的招待了来自己住宅参观的伊的舅父母,对伊也很热情。
最后的结局自然是伊和达在一起了,并且放下了许多傲慢与偏见。但是,真正的社会,向他们那样的又有多少呢?他们会不会感叹一句:“同予者何人?”
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4
当今世上,恐怕没有几个人是没听说过《傲慢与偏见》的,这是孤独终老的简·奥斯丁为英国文学留下的骄傲。可你们知道么?这本名作最初的名字其实是《初次印象》,文中因女主角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初次印象”而贯穿全文,引起一波波的坎坷。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羁绊是从一次舞会开始的。达西天生傲慢,不愿与除了宾利小姐以外的其他女人跳舞,当宾利向他推荐伊丽莎白时,他只是敷衍般扫了一眼,冷冷地说:“她还过得去,但是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眼下,我可没有兴致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落的小姐”。应该说,达西的做法是很轻率地给伊丽莎白——他后来的妻子下了不明智的评论,丝毫没有考虑会有怎样的后果(事实上伊丽莎白就在他身后),也未想过去沟通、了解,而是直接让傲慢占上风:宁愿在热闹的舞会上一个人待着,也不愿让自己“看不上”的人作舞伴。
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矛盾永远不是一个人产生的。生性活泼的她,爱开玩笑的伊丽莎白甚至将这件事当作件颇为有意思的事告诉了家人,但是心里从此对达西就产生了偏见。在她的心中达西先生身上有一个硕大的标签,那就是“傲慢”。
但显然,之后的达西在与伊丽莎白一次次的见面后不可避免的对她开始有了甜滋滋的想念,而完全不记得自己对她的“初次印象”,而伊丽莎白却没有再改变过自己的偏见。作者用诙谐的文笔描写了这样一次对话:达西趁宾利小姐弹起一支苏格兰小调的当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贝内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曲里尔舞”?固然达西说话傲慢,但实质在讨好。但伊丽莎白听起来却是达西是在蔑视她的“低级趣味”,于是正色又不乏讽刺地拒绝了他。
如果,不是达西轻率的评论,就不会有伊丽莎白轻率的偏见。只要他们其中一个人能够不轻易下定论,能够先从多角度看问题,三思而后行,他们的幸福之路便可以减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譬如伊丽莎白由于心存偏见,当威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又轻易地沉浸在威克姆的甜言蜜语中,听信他的无耻谰言,加深了对达西的憎恶。后来她自我责备说,她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蠢事,完全是虚荣心在作怪。而我认为,正是因为虚荣心妨碍了她的理性思考,使她的想法、决定变得随便而冒失,才致使她的感情多了分坎坷、纠结。
书中轻率的言行造成不良后果的角色不止一个。典型的有伊丽莎白五姐妹中最小的莉迪亚。在没有坚实的感情基础的情况下,不顾会给家庭带来丑闻,影响四个未出嫁姐姐的声誉,仅仅因为贪恋美貌和感情冲动便草率决定与威克姆私奔。书中的威克姆是个满口花言巧语,不负责任的一个军官,着实不值得莉迪亚这样做。但是莉迪亚还是冲动草率地做了决定,最后在达西的帮助下才苟合成亲,婚后不久便“情淡爱驰”,莉迪亚常常要跑到姐姐家寻求慰藉。
轻率言行是一种习惯,一种可怕的习惯,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寄生在阴暗的角角落落。每年有无数轻生者,当他们走到死亡面前,真的是已经“深思熟虑”,才认为自己除了如此就走投无路了么?他们又曾否想过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呢?而那些为感情选择轻生的,很多都是在一开始就没做到三思后行,冲动打败了理性,才会失望至此。
三思后行,应从小事做起。当我们饱完口福,手中拿着食品袋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忍下一时的不便,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再扔呢?当我们左右几乎没有车辆却是面对红灯的时侯,是否可以想一想如果有“万一”的情况,克制赶时间的冲动,到绿灯亮了再走呢?当我们手中执笔准备立刻将脑海中闪现的词语写在试卷上时,是不是可以再好好斟酌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答案呢?……也许,这些微小的“顿足”就帮助我们的未来迈出一大步!
养成好习惯:言谈,三思后行;举止,三思后行。注重你大脑对身体的每一次指挥。“三思后行”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而“一时轻率”只会让你越来越粗俗不堪。这样的习惯,能够改变一生。
小说中人物轻率的言行是为了让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现实中的轻率不一定也拥有如此美好的结局。所以,三思后行,才是我们日常点滴中最应当做的。
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5
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曾被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名著小说的行列,这样称确乎没有过甚其辞。奥斯丁的这部小说堪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它以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伤、哥特小说的矫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从而为英国十九世纪30年代现实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傲慢与偏见》虽以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从中也折射出当年严格的封建礼仪制度,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四起大起大落的姻缘,尤其以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偏见为突出,但随着各自的完善,达西的傲慢收敛了起来,伊丽莎白的偏见也荡然无存,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无疑是小说中最精彩的喜剧之一。
初读这部小说,难免察觉有些许枯燥无味,作者的词藻并非十分华丽,但却平易见人;情节也并非跌宕起伏,但却处处伏笔。可毕竟是一部经典名著,总是少不了精彩过人之处,于是便按捺住性子读下去,越发地感受到其诱惑力的所在。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小说这句话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夏洛特与柯林斯首先走到一起,令所有人瞠目结舌。其实是夏洛特看上了柯林斯所拥有的财富罢了。两人虽过得安稳,但毕竟缺少了乐趣。在那时的社会甚至是当今社会,钱无疑成了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成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为着自己的利益着想,殊不知这样一来,“铁公鸡”、“守财奴”等这些词,倒给自己沾上了。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享受乐趣,而不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如此做累,又何苦呢?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莉迪亚终究还是没意识到这一点,她与威克姆的姻缘可堪称得上是最荒唐的结局,两人婚后的情淡意薄有力地证实了看人不能仅看外貌。一个人的外貌固然重要,但若克制不住自己,到处沾花惹草,结局想必是岌岌可危的了;亦或是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没有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可折射出此人是浅陋无知、缺乏主见的。我们希望有简一样的貌美如花,希望有威克姆一样的可爱迷人,但我们更需要有简一样的善良、沉着、冷静。
有时候的放弃,只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宾利与简的婚姻皆大欢喜,两人想见的曲折道路,都给彼此立起珍惜眼前人的标牌。简在得知宾利不辞而别之后,并未把痛苦之情溢于言表,而是学着去放下,这种可贵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弃“芝麻”,才会得到原本想要的“西瓜”;学习上,学会放弃难题与纠结,才会顾全大局。正所谓 放弃,你才会更好地得到。愿你能明白其中深意。
不要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行而改变自己想要追求的。达西与伊丽莎白最后喜结良缘,这是令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事实。当初的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可称得上深恶痛疾,达西的傲慢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达西敢于向与众不同的伊丽莎白倾诉衷肠,出手帮伊丽莎白处理莉迪亚的事;伊丽莎白也敢于拒绝达西的心意,毫不留情指骂达西的过错,敢于反抗贵族的压迫。这是小说中最值得赞扬的一对角色,他们都不因别人的一言一行,而即刻放弃想要追求的。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不必因为别人的话语,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有些事情,自己觉得正确,就大胆地做。毕竟,在那一刻,你没有后悔……
当然,书中的封建礼仪制度也是值得读者去了解,去深究的一隅,在此,就不多说了。
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6
序言如是说:“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和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的感情纠葛。”初次认识,感觉是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想着正好可以改变我以往阅读小说的风格。
在书本内容的第一句话中作者就写到:“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就好像给整本书中的人物婚姻标上了有目的和利益的标签。果不其然,在我看来,作者奥斯丁以四桩利益不同的婚姻,让我对婚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第一桩婚事是关于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与被伊丽莎白拒绝过表白的柯斯林的故事。柯斯林自私有野心,他本就想着在班勒特家中的四姐妹中娶上一位,好合理的让他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夏洛特虽然了解,但她已经成为了一个二十七岁的“老姑娘”,现如今有一个家庭经济富裕且愿意和她结婚的人,她也不会在意别人的想法。这就好像一场利益的交易,也许不久就会出现感情的裂缝。
另一桩婚事简直就是场悲剧,从书里一步一步揭露魏克翰的恶劣行迹,我就隐隐觉得肯定会有大事发生。没过多久,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在魏克翰的花言巧语下竟然和他私奔了。在达西的金钱帮助下,两人结婚,但是没过多久,却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也就是男女主角之间发生的故事。达西对伊丽莎白一见钟情,但是伊丽莎白在此之前一直对于他表面举止傲慢,行为自大,产生一种偏见。奈何达西却是一个举止有礼,仪表堂堂的绅士。最后俩人的感情经历了时间和困难的磨炼在一起了。奥斯丁说过,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原因,也是愚蠢的。那么两人的婚姻也是作者所理想的了。
其中在书中我最喜欢的内容还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在凯瑟琳家的一场争吵,达西向她告白,但伊丽莎白拒绝了他,还控告他所做的“坏事”。在我意料之外却又在意料之中的是达西并没有着急的反驳,而是在第二天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解释原委,从而化解了与她之间的误会。和别人发生争执时,我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因此我们失去了本可以挽回的友谊……有时候冲动会使我们失去理智,但是要静下来几秒做反思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说出真相,表达歉意,就可以冲破傲慢与偏见的界限理解对方,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尽管男女主角结局有多完美,我还是最喜欢简与彬格莱之间的故事。简美丽善良,彬格莱为人真诚,家庭富裕,两人情投意合。正如他俩的性格一样,他们的爱情可以单纯,简单,真实,就像童话世界里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不是作者的婚姻观,而是当时社会普遍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由于班纳特先生家的财产只能是男子继承,班纳太太他才着急将女儿嫁出去。所以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自由幸福的国度,可以寻找自己想要拥有的爱情。
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7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谚语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但能真正做到知心的人少之又少。
《傲慢与偏见》这部世界著作格调轻松诙谐,讲述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存在着偏见,经历了一番周折后,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了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部小说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书中威克姆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看上去就像是一位谦谦君子,实际上却不过是品质卑劣之徒。达西起初寡言少语,性格孤僻,别人难以接近,让人感觉此人十分傲慢,因此口碑并不好,但他本质上却是一位善良、品质高贵之人。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起初,伊丽莎白被外表所蒙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真相,渐渐地对威克姆这种人产生了好感,反而对达西厌恶至极!随着小说情节的层层推进,经过达西的解释和伊丽莎白自己的判断,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男女主人公才最终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只是傲慢和偏见,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着我们的判断,影响着我们的抉择,让我们无法真正地看透人的心灵。日久见人心,时间就像大浪淘沙,能够分辨人的心灵的美与丑,而心灵美是岁月抹不去的美丽,真正的高尚者才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砺,正如希腊学者所说“品行是一个人的守护神”,真正的高尚者无时无刻不在守护着自己的高尚品德。
当然,知晓别人真正的内心只是有助于我们去更好地了解他人,更重要的在于塑造我们自己的高尚心灵,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饱满,而不能只浮于表面,要每时每刻渗透到微小的生活细节当中。“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心灵是否美好的体现。无论是在公交车上遵守公共秩序、主动让座,还是将垃圾随手捡起,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都体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素质修养。
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表达的思想,以小见大,提醒了我们不能以一个人的外在印象就随意地去评价一个人的内在,我们应该看透心灵,塑造心灵。看透心灵是认识别人,塑造心灵则是提高我们的自身的修养。看透心灵助我们认识世间的种种现象,帮助我们步入社会,更好地了解他人,塑造心灵则是助我们被这个社会所接纳,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这部著作让我们看透傲慢与偏见,抛弃傲慢与偏见,在认识别人的同时锻炼自我,提升自身修养,努力做一位心灵高尚,品学兼优的人。
外国小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下一篇:《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以及个人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