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七七范文网!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范文

《第七天》读后感怎么写?如果说《活着》是一个灵魂从躁动到平静的过程,那么《第七天》用这些代表着社会和人类丑恶的小段,将一些蠢蠢欲动的灵魂鼓噪起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篇1】

史蒂文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亡对我来说也许可以忍受,可是眼睁睁等着厄运来临却让人受不了”。刚读《第七天》这本书就被它深蓝色的、有些孤独、压抑的封面吸引。在一个下午的大快朵颐后,我读完了这本书。

《第七天》以主人公杨飞为叙述视角,描述了杨飞死后七天中的所见所闻,第一天他回忆了自己是加何死的,看到殡仪馆的焚烧还有三六九等之分,我的心着实揪了一下;看到杨飞为自己送葬,自己戴上黑布悼念自己,我心中也生出了一股孤寂之感。第二天回忆了与前妻的遇见,相爱、分别与重逢。第三天他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回想到了自己操劳一生的父亲。第四天他来到了无墓地者的天地——死无葬身之地,并了解到了一对下棋人的生前故事。第五天他在死无葬身之地"遇见了老熟人谭家菜老板,以及视自己如亲儿子的“母亲"李月珍并踏上了寻父之旅。第六天在寻找父亲路上遇到了伍超,第七天终于找到了父亲,也听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结尾是杨飞告诉伍超,"死无葬身之地"是他们所处的地方。每一天都让他懂得了人间珍贵,却再也不能活得坦荡,死的干脆,就连死后的世界都分了阶层。

正如小说的最后“死无葬身之地”一样,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死后也是如此,可有些人死后也依旧成了孤魂,找不到安息的位置。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生活中掺杂着回忆与希望,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在面对残酷的现实的时候,每个人都渺小的如同蝼蚁一般。

恰恰如同史蒂文森的那句话“眼睁睁等着厄运来临,却让人受不了”。很多人说这本小说,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杨金彪,因为他一生勤恳善良,捡到了杨飞的他,为了抚养杨飞长大,拒绝了所有的女孩。可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却是伍超。他与鼠妹怀揣着梦想,却不得不苟活于防空洞的污浊空气里。在那样一个狭小的空间,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情不是最完美的,但确是最真实的。那是底层贫苦人们的无奈和绝望。在鼠妹死后,伍超在恶劣的环境里等待匹配肾源,老天在这时让他运气好了一回,他没有待多少天便匹配成功了。但是因为卖肾之后,受到感染,又不想花掉为鼠妹买墓地的卖肾钱,硬扛着,在污浊不堪的防空洞里硬扛着,最后死去了。

小说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让人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生活的艰辛,死亡却只是更加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座的贵宾区穿的都是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也有自己为自己系上黑布悼念自己。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第七天》通篇读下来我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腐败无能的官府以小人物之间的互助,正如余华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即使是在那样一个暴力强拆、丢弃死婴、袭警事件、社会治安极差的黑暗的社会,依旧有人即使过着如过街老鼠般的生活仍然用力地活着。在这样繁华的社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热爱生活呢?在键盘侠们对着拿了银牌的运动员破口大骂,对昔日的奥运健儿恶语相向时,他们可曾想过,这些运动员们为了奥运会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们可曾记得,这些运动员们曾经为中国争得了多少的荣耀;他们又可曾记得,这些人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没有这样的现象,又怎么会让他们失声痛哭,彻底绝望?键盘侠们怎么对得起这样一个繁华昌盛的社会?

《第七天》是一个作家的迫切心情,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这本书不应该只读一遍。于是在一个下午,我又将这本书读了一遍,这次花的时间并不多,感触却依旧很深。在这样繁荣的社会,如此阳光明媚,如此春花烂漫,我们更应该学着乐观地面对生活,不畏惧任何困难,永远热爱生命,永远生如夏花般灿烂。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篇2】

“我的身体像是一棵安静的树,我的记忆在那个离去的世界里马拉松似的慢慢奔跑。”

余华这本小说讲的是主角杨飞去世后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的故事。一共七天,每天为一章,写出了这本映射现实的小说《第七天》。书中情节刻骨铭心,虽然伴随着不可思议的复杂心情读下去,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残酷现实是真。

人死前不平等,人死后亦不平等。杨飞是个普通人,平白无故的被夺走了性命,无人帮他净身,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寿衣,就连火化也是一通电话催着赶去了殡仪馆。浓雾弥漫中,他往前走着,让人不禁将“落魄,穷困潦倒,惨”等字眼与他相捆绑。等待时,发现厅里座位被分成塑料椅子和沙发,贵宾席高声谈论昂贵的骨灰盒,风景极佳的墓地。做塑料椅子的这边只好瞠目结舌。杨飞是养父在火车铁路边上捡来的,可养父一年前已不辞而别,他既没有骨灰盒,也没有墓地,连骨灰都无处安放,他落寞地走出了殡仪馆。看到这了,让人直呼“这年头,死都死不起了”

“我走出自己趋向繁复的记忆,如同走出层峦叠嶂的森林。”

在黑暗尽头处,转身,遇见。他是一只在浓雾和雪花中迷失自己的魂魄,恍惚间,听见前妻在唤他名字。在他的生命里,李青像是他暗淡无光的生活中一点星光,瞬间照亮他的心房。他们都不是权衡利益再决定相互依托的人,而是一种真诚理解,包容成全的爱情,让他们彼此吸引。即使李青最终离开了杨飞,他也从未忘记她。未曾想,两人离开人世后再次相遇,或许是命中注定的久别重逢,互相倾吐孤独和一尘不染的真心。我想起了一句话,“所有遗憾都是成全。”

在小说里,我见证了太多似这样的真情流露。主角与养父之间情浓于血,为了照顾杨飞,他放弃了所有,唯独没有割舍对儿子的爱,即使在自己患绝症之时,也不忘花最后的气力去给儿子挑选生日礼物。杨飞父亲一生贫穷且一生倾注在杨飞身上,认为儿子就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还有张刚和李某不记前嫌的友情,李月珍夫妇不计回报倾尽全力帮助杨飞父子的友情,伍超与鼠妹同甘共苦,跨越磨难的爱情。书中的世界充满着官僚腐化,官民对立,贫富分化,城市鼠族各种阶层问题,仿佛一张千疮百孔的网。我为被当做医疗垃圾的27个弃婴而悲哀,我为伍超和鼠妹死后终不相见而遗憾,但就是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人情才在这个世界显得格外重要。复杂交织的情感总是人们在弥留之际仍执着的信念。

最后,是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在余华刻画的“死无葬身之地”聚集了没有亲人为其安置墓地,也无法抵达安息之地的人。让人错觉般的认为,死无葬身之地反而永生,自由又缥缈,无拘而洒脱。在尘世的牵挂里,亲情能让这些哀伤的白骨,染上温情的阳光,黑洞洞的眼眶里迸发星星点点的火花,“冰冷的心里出现火焰跳跃般的灼热”。没有身份和肉体的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在这个世界存在着。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篇3】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青年作家贾飞认为《第七天》将视觉延伸到了整个社会,里面反映了一群人物的悲惨命运,在小说中读者能够真实地看到渺小而平凡的自己。余华塑造的近景世界是现实世界,远景世界是死者世界,其现实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冷酷的世界;死者世界是一个至善的、温暖的世界。

人们称人死后的七天叫头七,这七天里死去的人的灵魂会随处飘荡。这个人没有墓地,无法安息,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然后来到一个名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很多没有墓地的死者……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边的世界其实分为三种,有钱的,没钱的,死无葬生之地的。这就是现实。

主人公叫杨飞,由他开启主线情节。以刚刚去世的杨飞的角度讲述死后七天里所发生的故事。杨飞出生在火车站的厕所,他的生母早产,他从厕所被丢在铁路上,后来被杨金彪捡到,父子两感人令人窒息的故事便开始了,后来因为带着孩子,在个人的婚嫁方面有难处,他就把杨飞送去幼儿园,但是他于心不忍,第二天就接回来了,放弃了他心仪的姑娘,因着这件事,他埋怨了自己很多年,到至死前都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曾经想过放弃自己的孩子。他用命去疼杨飞,赚钱给他买他所需要的,支持他的工作,在杨飞生母寻来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给杨飞置办行头。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又怕拖累杨飞离家出走,后来死了也去了殡仪馆工作,只是为了见杨飞一面。所幸杨飞知恩图报,也很感恩他,在知道他重病后辞职卖房救父。

杨金彪,他明明不是杨飞的生父,但他的善良促使他收养杨飞,时间的积累,他对杨飞的爱越加深沉,可能这就是父亲吧,默默的,默默地就做了许多事,突然地就老了。

余华的笔下,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他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天堂,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这本书涉及的方面太广泛了,官僚腐败,道德沦丧,贫富分化,余华微妙的运用社会新闻改写,折射到现实社会中。其实我看这本书,心情也是跌跌撞撞的,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挺悲催的,因为他把苦难人民的伤疤揭卡给别人看,但其实一些细碎的事情还是能够体现人间的温暖的。如果说人的灵魂有颜色,那杨飞的一定是蓝色,他坚韧,懂得感恩;杨金彪的一定是黄色,他温和,勤恳,善良;李月珍的一定是白色,她纯净,圣洁……

故事的最后杨飞和杨金彪重聚了,杨金彪即欣喜又悲痛儿子的早逝,原文里说“虽然他早我来到这里,仍然留下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眼泪。”

父母总是孩子的靠山,都说父爱如山,父爱是真的如山一样巍峨。世界有很多不好,但还是有许多善意不断靠近你,即使不够温暖,你也要坚强,千万不要放弃。因为总会有人真的爱你。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篇4】

《第七天》是知名作家余华所著,在余华的作品中显得微小。它的封面是一个人,没有鼻子眼睛,一身晶莹剔透,他一个人坐在黑暗中,在他的身后是模糊的人影,人影周围泛起点点星光。我被这样的封面吸引,初见时只觉得好看,当我读完全书,再看封面,只剩满腔的心酸。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而不是“政府的人民”,是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而不是时时刻刻为表面的光鲜亮丽着想!是扶危济困,是尽职尽责,但书中的人民政府,因为市长去世而封街,导致在浓雾中车流量过大而连环车祸;因为是政府官员而吃着霸王餐;因为是政府,所以可以暴力地拆了别人的家,让一个只有10岁的小女孩乖乖地坐在废墟上等着她永远也回不来的爸妈!因为是政府,所以可以胡乱地拿别人的骨灰充当李月珍的骨灰,好让她只能身处死无葬身之地,永世不得安息!书中的政府令我悲愤,令我心寒,但这诸多的情绪只能淹没在饭店老板的叹息中,女孩的垂眸里,李月珍的哭泣中。

一件事,一个人做就好了,一群人做就不重要了,一句话,讲一遍就够了,讲多了就没人在乎了。就像民国时的中国,一个人被砍头了,众人会害怕,会伤心,但很多人都被砍头了,也就麻木了;就像《祝福》中阿毛的死,讲一遍,众人会同情,会怜悯,但讲多了,也就这么一回事了;就像《第七天》里鼠妹的死,世界上多的是不想活的人,所以网友们在鼠妹要自杀的QQ空间里给她出谋划策,给她选自杀地址,选自杀方式。

世间怎会如此冷漠,那些给她出谋划策的网友们难道没有心吗?我不禁想,世间真的如此冷漠吗?

书中的主人公杨飞来到了第四天,他回忆起了他的父亲,叫杨金彪。杨金彪是个扳道工,在火车轨道上捡到了杨飞,他此时也就21岁,正值青春之际,怎么看,杨飞在他的人生中都是一个累赘。但他并不这么觉得,他觉得杨飞是他的儿子,是全天下最聪明的孩子。为了儿子,他学会了缝制衣物,学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脏布兜洗了,为了儿子,他此生不娶,他给了儿子人世间最好的摇篮,给了他的一生。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因为一个“善”字让他们产生了瓜葛,产生了情,点亮星光,温暖着人间。

最后的最后,孤独的,悲惨的,不公的,都来到了这里——死无葬身之地。这里有夜莺般的歌声,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流会向你问好,这里有一家团聚,有没有血缘关系的爸爸妈妈,有下棋的对手,有人间所有的温暖。

世间并不是冷漠无情,他总是伴着点点星光,就像夜晚总有月亮,能把荒诞的世界照亮,能让无助的人们温暖。

我又看到了封面晶莹剔透的人和迷糊的影子,我知道了,那是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死无葬身之地。

他们在现实世界中里绝望的逝去,在死无葬身之地中快乐地活着。

他们在黑暗中伴着火光。

他们在死亡后得到永生。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篇5】

余华代表作《活着》表现了福贵与家珍夫妻关系的坚贞纯洁与肮脏背叛的矛盾统一,《世事如烟》中七个家庭的如烟世态、飘忽的节奏以及诡谲多端的命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和他父亲在苦难中的感人与心酸,《现实一种》里那些充斥着观念化议论的寓言,《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的小聪明、圆滑与荒诞,《古典爱情》中柳生和小姐惠之间令人叹惋的阴阳两界、人间地狱……

从叙事手法与写作技巧来看,《第七天》中的写作技巧与叙事方式在此前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娴熟的排演。“重复”、“绕”与“回环”是现实主义作家常用的叙事方式。余华也不例外,小说中不自觉的“重复”是余华标签式的叙事风格,为了增进情节铺排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与阅读体验,在他的文本中大量使用了这样的“重复”与“回环”。《第七天》里已经身在“那边”世界的张刚和李先生那下棋悔棋的情节铺排,采用的就是“重复”与“回环”的写作技巧。余华“重复”与“回环”写作技巧往往表现的是人物之间复杂、纠结、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作品贴上防伪标签,更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第七天》以“我”即杨飞为线索,描写了一个刚刚去“那边”的人所见到的阴阳两界。概观中外现实主义文学,“幽灵叙事”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或手法,但以此来描绘当今中国和批判中国现状当属首创。被奉为“幽灵叙事”经世之作的《神曲》(但丁著),被覆盖了厚重的神学袈裟,试图站在启蒙主义与反蒙昧主义的立场来进行对现实世界的精神指引,这一类“幽灵叙事”作品的背后暗含着精神光辉或宗教神学的指引。与之不同的是,《第七天》在余华冷静的笔调下,一如既往地冷漠,从语言文字的冷漠到精神的冷漠,都让人觉得透不过气。余华在小说里所描绘出的“那个世界”拥有太多“这个世界”所缺失的元素,比如人性的关怀、尊严的平等、和谐的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大爱。

因而,《第七天》中“那个世界”是对“这个世界”所缺失的爱、人性与温情的弥补,是余华对这个缺失了爱的“这个世界”反观与批判式想象,反衬出生存在“这个世界”现实的冷漠、复杂和荒谬。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七天》的“幽灵叙事”是一种叙事上的技巧,而非承认由鬼、灵、神组成的“那个世界”的真实存在。归根结底,“幽灵叙事”的手法只是作家对于现实批判态度的手法和表现方式。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篇6】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在夏令营里读了一本书的《第七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余华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绝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作者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和余华的《活着》(因为《第七天》的影响,我看了《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看过这本书的人不会不熟悉,这些悲剧时时刻刻发生在网上和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悲剧有的是纯突发自社会: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李青因为杨飞的贫穷出走但陷入骗局自杀,鼠妹的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卖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等等。死后的世界同样是分等级的。在殡仪馆里,有钱有权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让领导先烧。没有墓地的亡灵们只能去往死无葬身之地。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都带着悔恨或是遗憾,但在这里却抛开了这些,获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宁,就连生前针锋相对的仇家也在这里结成了不离不弃的伙伴。这个地方让这部小说有了一些温暖的色彩。虽然是一部描写死亡的小说,我却觉得它是余华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作者似乎想借死无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们的灵魂,

但如果只是讲这些,那就是社会新闻杂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余华让善良和真情在这些沉重丑陋的现实掩埋中伸出了一双手,杨金彪与杨飞的父子情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虽然杨飞是捡来的,但杨金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位养子。杨飞与李青的爱情,也因为一个是永远爱,一个是仍然爱,而被隔绝在美好的未来想象之外,当一个漂亮姑娘想要去看世界的时候,再好的男人也挡不住。即便如此,两人之间还是有爱有挂念,这也许就足够了。鼠妹的感情虽然幼稚,但余华还是给予了很大的怜悯和同情,让她在死后了解到真相,净身并第一个离开了死无葬身之地,也可以说是一个祝福。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这是谭家鑫对女儿的宽慰,还有张李二人的吵闹作伴,以及鼠妹与婴儿们的歌唱通过这些,作者想要表述的可能就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去信任亲情、友情与美好,是我们生命仍然存在的依靠。

《第七天》读后感个人感受心得【篇7】

知道余华出版《第七天》有一点时间了,但是,好像很久没去书店了,网购一本书是要付运费的,还没有想到要买另一本,就一直拖延了下来。前天在办公室讲了句:你们谁买书,就帮我带本《第七天》。结果同事她已经买了,可以借给我。

昨天,午休时间加上下班路上,晚上再读了会儿,杨飞灵魂飘荡的七天经历就读完了。

喜欢余华的小说是高三那年开始的,那时候读了《活着》。觉得很好,很佩服他能通过一个家庭的经历,将中国现代当代的时代变迁反映出来。那些因为今天患不均的人,以不患寡为由,时时刻刻怀念改革开放前日子的人,你们了偶伽解了那段历史吗?读读《活着》吧。余华的其它小说如《许三观卖血记》也是读过的,但我还是最喜欢《活着》。有三本书常看不厌,《红楼梦》、《人生》和《活着》。

深深遗憾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没有好好研究余华的小说。

《第七天》讲述的是一个41岁的男子死于餐馆着火爆炸,他的灵魂在头七的所见所闻。书的扉页写有《旧约创世纪》中的到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七天,中国的民俗中一般以七天为周期祭奠逝者,离世七天叫头七,然后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灵魂飘荡的七天里,杨飞讲叙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婚姻遭际,也通过与自己的生命有交集的人群养父的一生,被当做母亲的杨月珍,租住在地下室的情侣鼠妹和伍超,想聘用自己当家教却在强拆中殒命的小敏父母,餐馆老板谭家鑫,他们生前和死后的情境一一展示。

作者是借另一个世界的表来针砭现实世界的里。这个里包含了现实的热点问题:强拆、事故虚报、应对舆情作假、高价墓地、贫富差距、卖肾、警民矛盾、审批弄权、公款吃喝。借着灵魂的全知全能,作者将底都抖露了出来。当然,在这些丑陋的背后,还是有一抹令人感动的温情。

另一个世界,到底是烧埋厅的等级森严,是没有墓地,便不得安息的现实?还是在书的结尾,作者写就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的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死而平等?是告诉我们只有死无葬身之地是天堂,因为在小说中没有笔触安息的情景,抑或是矛盾之处,不能圆熟?

《第七天》继续了余华的一贯风格,能集中反映当下的诸多问题,难能可贵。是为读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