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七七范文网!

雨果等待戈多读后感的日记周记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雨果等待戈多读后感的日记周记(精选5篇)

一九五三年,《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连演三百场,这样一出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塑造,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插曲的戏剧,何以具有如此艺术魅力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等待戈多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雨果等待戈多读后感的日记周记【篇1】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可是。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仅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礼貌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此刻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到达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那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雨果等待戈多读后感的日记周记【篇2】

读过这本书后,我的感觉仅有两个字——荒诞。有些难,不宜读懂。人们能够认为,它展示了一个没有时间、循环往复的世界,或者意在说明“在人类存在中并不真的发生过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当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这些都对。连贝克特也不能说明其身份的那个“戈多”,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部戏以某种非实在性:它肯定不是在展示情节,更像在演绎一个或者一群走向理念——这理念是什么,大家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戈多。

靴子、帽子、绳子、鞭子的无理性的组合,让这本书拥有了另一种魅力。“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句在高中课本中的名句,似乎有一种深于表层的含义。

密闭的空间,思想是幻象,荒诞才是真实。也许,没有了等待,人生真的就没有了意义……

雨果等待戈多读后感的日记周记【篇3】

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经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我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貌。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我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仅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礼貌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那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期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期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期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能够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能够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理解。

雨果等待戈多读后感的日记周记【篇4】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能够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此刻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能够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能够的。如此,贝克特不仅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并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经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我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貌。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我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仅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雨果等待戈多读后感的日记周记【篇5】

等待戈多——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字眼,但在阅读之前内心迟迟不明白“戈多”到底是什么?(其实,此刻我也不明白“戈多”具体代表着什么,只是模糊的认为那是一种生存状态,是无休止的等待不明白等待何物的等待)当我怀着N个“?”读完这个剧本后,我感到沉闷、寂寥、无奈、彷徨。等待是亢奋的、感性的、思想的,在等待中,我们无疑是坚定的。我们要用心中的信仰,来实现一个艰辛的过程,秉持着前人的旗帜,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道路!

在两个流浪汉无助的等待和无聊的对话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前所未有的无聊,虽然这孤寂与无聊出自戏剧本身,可同时又与我们心中不可鸣状的情感相撞击。

在此其间我们寻找着思想和情感的支点,期望从牢笼中冲破出去,也许会遍体鳞伤,但只要是一息尚存,我们就会顽强地站起来,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而努力,并且让我体味到人生中的甘与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