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件基地!

《难忘的一课》名师教学实录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难忘的一课》线索明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文,并一直牵引着文章的情感之线。但教师在抓点处理教材的重难点的时候并没有切准这句话,使得教学中看似比较集中的问题引领,总给人比较散乱的感觉...以下是《难忘的一课》名师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难忘的一课》名师教学实录

  07年底到慈城中心小学听了两堂课,一堂是周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堂是毛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应该说自己是带着很虔诚的心学习的,事先也看了教材,并对它进行了初步的框架设计,如果是我,我会怎么上?带着问题和自己的见解走进课堂我想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师的课堂设计,捕捉课堂的精彩和教师的智慧,并在课后进行反思。

  《难忘的一课》大致过程:

  师:出示课题《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产生?

  生:这堂课为什么难忘?这是一堂什么样的课?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意见什么事情?

  生:自主朗读课文

  师: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生1:作者来到一间教室,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也悄悄地走进了教室,下课后老师还带我去礼堂看中国自己的伟人像。

  师:不错。你说

  生2:作者来到一间教室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听了后也跟着一起读了起来,下课后老师还带我去礼堂看伟人像。

  师:能不能说得连贯些。

  生2:(第二次说)

  师: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里面哪两个画面都说道了?

  生3:读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和看“伟人像”(板书)

  师:就是这两幅画面让作者上了一堂难忘的课,下面请大家再去读一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作者难忘?

  生:有一次读课文。

  师:可以加流了吗?

  生4:“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他们读得很严肃,很有感情,我觉得他们很爱国。

  生5:我也是这一句“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他们在用心读,一遍一遍地读,说明他们很爱国。

  师:“一遍一遍”怎么读?

  生:练习读,然后指名读这一句。

  师:还有别的句子吗/

  生6:“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师:读了这些细节,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7:是中国人,为什么不会说国语?

  生8:因为台湾刚光复不久,原来一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上的是日本人的学校,是不许讲国语的。

  师:你能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这是读书的好方法,还有哪一处也可以来解决这问题。

  生9: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刚学习祖国的文字。

  生10:“礼堂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的像,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师:知道“光复”什么意思吗?

  生11:收复,收回。

  师:你们知道光复的那段历史是怎么样的吗?(出示资料,生读)

  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请你再默默地读一遍。

  生:默读课文资料

  师:现在请大家再回到课文,再去读一读哪些细节,你会有新的感受。

  生12:“他写的很认真,很吃力。”他一定想,我终于可以写中国字了。

  师:请你把它读好。

  生12:他用粉笔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的很认真,也很吃力。

  师:是啊,台湾离开祖国已经整整50年了,来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他用粉笔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的很认真,也很吃力。

  生13:我从这句话看出他们很崇高“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不太熟练的国语。。。。。”

  师:这应该是爱国情。对这句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14:“礼堂里原来。。。。。”

  师:我们先来交流刚才的那一句。

  生15:。。。。。。

  师:谈了刚才哪些细节,你了解难忘一课的原因了吗?课并没结束,老师领着我去礼堂,请大家读第二个画面,又有哪些细节让你体会深刻?

  生16:“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啊,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我觉得他一定感到很自豪,因为礼堂上挂的是中国的伟人像。

  生17:他们很敬佩哪些伟人。

  师:50年不能学祖国的语言文字,抬头看到的都是日本人,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生18:恨他们

  生19:把他们打出去

  生20:起来反抗,把日本人赶出去。

  生21:他们是想让我们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忘记自己的祖国。

  师:是啊,此时此刻,我能不激动吗?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节:“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的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生:“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的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师:看到的仅仅是四幅画吗?

  生22:中国

  生23:中国人

  生24:中国情

  师:再一起把这句来读一读:“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啊,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生:(齐读)“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啊,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师:所以,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师:50年,现在终于可以学祖国的语言文字了,终于可以挂自己的伟人像了,这怎么不令我激动呢,来,我们一起在来读文章最后一节: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师: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下课!

  这堂课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组里面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想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所遭受的屈辱历史,然后从这简短而又最能体现爱国之情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文间字短,的确是篇好文章。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生对于文中提到的那段背景是没有认识的,而缺少这段历史的陈述,缺少对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史的体验,文章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回顾历史,感受50年屈辱史的厚重与悲壮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钥匙,也只有在感受了50年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什么是爱国,为什么写那么认真,那么吃力,为什么他们在读的时候都是发自那颗火热而真挚的心,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大声整齐的读。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走进那段特殊的历史,用历史来转换学生的角色,让他们也在课中身临其境地激动一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那么如何设计课的结构呢?就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是这样来安排的: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写、读、看)。

  二、再读课文,明确在难忘一课中那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并找到三次出现的地方(认真、吃力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一遍一遍用发自内心火热而又真挚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三、反复朗读,在“台湾光复”资料的背景下感受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感情。

  1、为什么写的认真吃力?理解光复。50年没有写过汉字为什么刚学会就急着去教孩子?50年光复后重回祖国怀抱的释怀,激动,那种学习语言文字的迫切之情。(反复朗读)

  2、教学“一遍遍用火热而真挚的心读时”,可安排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谈体会,然后根据学生体会程度,师再次引领:

  师:50年没说这样的话了。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50年,整整50年没有这样大声地说这样的话了。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台湾的人民过着的是怎样的日子啊,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神情怎能不严肃?在读。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再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在这样的情感理解基础上,然后读好关键句子。

  3、看后激动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被爱国情怀感动。是自豪,是浓浓爱国之情的代言。

  师:墙上挂着的仅仅是画像吗?

  生:是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的历史。

  师:你自豪吗?

  生:自豪。

  师: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是光辉灿烂的文化。

  师:你自豪吗?

  生:自豪。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挂着的是整个中华民族。

  师:有这样的民族你自豪吗?

  生:自豪。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师:面对画像,面对台湾教师这颗炽热的爱国之心,面对这份浓浓的民族之情,

  生:(齐读)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师:是啊,此时此刻没有什么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各自的感情。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再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再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这样的一段经历,这样的一堂课我能忘吗?

  生:不能。

  师:指着课题读

  生:难忘的一课。

  师:下课!

  毛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从抓文章的细节,品味语言文字的、体会文本所要表达和传递的信息,感受那份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应该是花了一番功夫的,有几个细节处理的也充分的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智慧。

  一、粗框架细处理。语文是母语课程,因此感性的、性往往会超越理性,而教师的学法指导,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课堂引领和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都决定了是否能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掌握学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感性的领悟,也需要理性的取向,我想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本堂课上教师从主要内容入手,了解画面,把握难忘的镜头,然后从细节感受爱国情怀。体现了教师的功底。

  二、能有效铺垫,顺势引领。“光复”是本课的情感处理难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却是全文情感的基调,没有了这个基调,所有的体验和情感都是苍白无力的。可喜的是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文本,抓住了这个情感点,从“光复”资料的推荐,朗读,语言引领上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之笔。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课堂信息,及时梳理有效信息服务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中左右逢缘。如“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他看到的仅仅是一幅画吗?”

  但是课堂上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主要体现这样几个方面。

  一、如何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读。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常用的方法,我们很多教师都会用,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有时用的不得法,有时用的过于牵强。泛泛而读有之,平面推进读更有之,读为了什么?怎么读?读的价值?这些问题没有理清,没有解决怎么会有精彩的朗读处理,怎么会有良好的朗读效果呢?教学中何时安排读,读多少,用哪种方式去读,读后要不要评价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根据文章题材,教师、学生的特点,文本的价值取向,来安排处理读的密度和效度。其次要体现朗读的梯度,随着阅读的深入,随着学生走进文本的程度不断加深,需要教师在读时体现它的梯度性,好的朗读设计应该是每一次读的安排学生情感都是在螺旋式上升的,读的效度同样也在梯度上升,直到戛然而止,却仍能余音绕梁。《难忘的一课》在读的设计和安排上有待进一步提升,文章的关键句子到底需要安排几次读?读到什么样的程度?如何在教师引领下读出味,读出情?这些都有待商榷。如“一遍一遍地用严肃而又火热真挚的心在读”这句,到底最终要读到怎样的程度才算达到效果?课中学生体现的层次并非梯度上升,而是忽上忽下,到最终却又放手奔下一个环节。这样的环节课中不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的朗读有时真的很像鸡肋。一堂课,把一处读好,读到位,让学生心灵之门在朗读中打开,这样的课怎么能不成功,这样的语文教学学生怎么能不享受呢?

  二、对文本抓的不够实,体验不够深入。

  《难忘的一课》线索明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文,并一直牵引着文章的情感之线。但教师在抓点处理教材的重难点的时候并没有切准这句话,使得教学中看似比较集中的问题引领,总给人比较散乱的感觉。我想关键就是对文本这三个支点的解析,运用还不是很全面,抓的还可以在实点。其次学生在细节感悟的环节中,总是停留在对文本的浅层面解读和体会上。有些交流学生其实已经出来了,可惜却没有进一步的深入,不然我想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要好些。平时的课堂中,对于阅读感悟我们一般要处理好这样三个层面:1、立足文本词句,凭借经验和上下文感受;2、拓宽信息广度,咀嚼词句,进入文本,亲近作者;3、以读促悟,带悟品读。

  三、以情感情,关注细节。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一篇情感性较强的课文,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基调、投入程度都是学生产生内心体验、情感的重要因素。它是连接教材与学生,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因此教师备课的时候就要先进入文本,走进作者,并确定课堂上自己应保持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带着真实的情感,以情感情,用自己的语言、情绪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诗意的栖居,这样的课堂才会在心与心的交融与默契中升华。《难忘的一课》是一篇富有情感,适合颂读、品读、研读的好文章,教学中,如果能多些情感上的铺垫,多些情感上的引领,多些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能使学生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更深刻,还能在潜意识中提升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对于上这样的情感性文章,教师可以在背景音乐,课前课后的诗词,教室环境的布置,着装,媒体设计上进行关注,有时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不起眼的设计与安排,可能会造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