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件基地!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上完后我有一些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

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 “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3

《少年闰土》这一文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作者采取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海边的健康少年。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步步突出重点,慢慢解决难点。重点是文中闰土所讲的四件事,其中雪地捕鸟、瓜地刺猹详写,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略写。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首先我导入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闰土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出示课件,闰土和我不同之处,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很快就说出来了,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总结出闰土是一个朴实天真、聪明能干的健康少年。这么可爱的少年多么讨人喜欢,课文中的我为什么喜欢他,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因为闰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快速的读课文,找一找有那几件事。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这几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

我在教学时,“雪地捕鸟”这一事件虽然比较简单,单我花的时间不少,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闰土捕鸟的几个动作,通过我亲切地启发,一遍又一遍的引导朗读,在学生反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让学生体会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有见识的少年。教学中,我很注意在联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我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很注意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

我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我想有点难于是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对比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

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整堂课的容量安排显得有点大,因为容量过大,导致后部分“话别”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落实。

2、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对“话别”部分,分角色想象表演没有落实到位。

3、教学中注重点词语理解渗透得还不够。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4

语文课堂不仅是一个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融合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去“经历”更多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

这个片断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充分地“利用”文本与“挖掘”文本。充分并恰当地利用文本资源,钻研并挖掘文本空白,这对理解与研究语文教材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都是很好的手段与方法。这一段既不是课文的重点,也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上了两节课后,刚好剩下结尾这一段没学完。于是我想到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演一演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并让学生想象30年后见面的场景。想通过这种情境的教学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第二天还没上早会课,就有学生来向我“炫耀”他们的“战果”。

生1(神气十足地跑到办公室向我“炫耀”。就是当编剧的那位):杨老师,我昨天晚上读了两遍《故乡》,现在终于知道了30年后鲁迅与闰土见面时的情景了。

师:你真不错,能把那么长的课文读两遍!那你说说他们见面时是怎样的?

生1:闰土一见到鲁迅就叫了声“少爷”。而鲁迅在见闰土之前,很激动,也想了很多,但一见面,看到闰土的样子时,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杨老师,闰土为什么还叫鲁迅为“少爷”呀,他不是大名人了吗?

师:问得好哇!你有没有想过闰土的处境和思想观念是怎样的?

……

后来我干脆就在早会课上“考验”了全班学生,并问了30年后闰土的外貌以及鲁迅的感想等,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远远超过了平时的课堂,他们准确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样的场面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也暗自高兴。

我想,如果没有那节课的“表演”与“设悬”,老师没有帮学生借书让学生去阅读(乡村学生找资料是非常困难并很不主动的),而只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学生课后去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效果肯定没这么好。我很赞同特级教师窦桂梅对阅读的主张。她认为“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真正去阅读而服务。教师不能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喜欢读书。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支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阅读课应该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说得实在、多精辟啊!所以我认为这节课花得值!我的教育与教学的目的都达到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我在教学时,引导孩子从“看瓜刺猹”这一事件入手,通过品读闰土和“我”的对话来感受“看瓜刺猹”的有趣以及闰土的勇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知道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是事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后面的扩写环节做好铺垫。然后用形象的课件再次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同时也是辅助学生背诵该段落的一种手段。我觉得孩子们在经过品读和形象感受之后,能背下来的人挺多的。这个办法较好。

“雪地捕鸟”这一事件比较简单,我花的时间就相对较少,我只是抓了其中的几个动词,在学生稍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不少孩子也能当场背下来果较好。

我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我想有点难度,于是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对比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

我教学的第四步是让学生了解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学生从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了解了闰土。如“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他生活在海边,经常被海风吹,太阳晒,从“头戴一顶小毡帽“可以看出他生活在江南一带,“项戴一个银项圈” 可以看出他的父亲非常爱他。这个环节也是为扩写做铺垫的。

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孩子们把从文本中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此,这节课我把时间挤了出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现学现写——仿照“看瓜刺猹”扩写“海边拾贝”或“看跳鱼儿”,要求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6

本课是一课经典老课文,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自己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教材特点和语言目标的“积累运用”的指向。突现课文第一自然段在重要作用。以第一节导入,教学过程中,再次呈现第一节的情景,再后迁移运用第一节写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美好设想,在面对五年级的学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跳跃性太高,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有点唐突。

2、整堂课的容量安排显得有点大,因为容量过大,导致教学气候不到位。

3、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不够到位,导致以后的教学出现不必须的分歧。

专家徐晓鸣老师听了课以后,发表许多精辟的教学观点,很值得包括和在内的许多教师借鉴。

1、要牢牢记住语文的本体,那就是语言,不能“得意忘言”。组织阅读教学一定要紧扣文本。

2、目前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状况是大目标有了,就是实现目标方法不多,很多时候是运用的不太合理。

3、好课必定的明确的年段目标。脱离年级目标的课肯定要出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思考?

1、面对上课时候有学生发言很长,不着边际怎么办?

2、老师已经讲了,但学生不一定能够体会得到?

3、识字教学不能脱离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少年闰土》课后小反思

★ 《少年闰土》观后感优秀范文4篇

★ 《少年闰土》读书笔记最新范文五篇

★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 小学六年级《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课文知识点讲解

★ 小学音乐《故乡的小路》教学反思

★ 《一面》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 语文教师暑假培训工作总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